多角度色差仪15°、25°、45°、75°、110°解析

2025-03-05 3nh 191

多角度色差仪是指拥有多个测量角度的色差仪,其中15°、25°、45°、75°、110°是多角度色差仪比较常见的测量角度。对这些测量角度的含义,许多的用户不是很了解。本文对色差仪15°、25°、45°、75°、110°做了解析。

多角度色差仪角度介绍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工作原理:

多角度色差仪中15°、25°、45°、75°、110°角度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的反射和散射理论,以及仪器对不同角度反射光的捕捉和分析,具体如下:

15°角度:光源以45°角入射后,镜面反射光的方向是确定的,15°探测器接收的是接近镜面反射方向的光线。对于表面光滑且具有一定光泽的样品,这个角度能捕捉到大量的镜面反射光以及少量的漫反射光。如果样品表面存在微小的平整度差异或光泽度变化,15°角测量能敏感地反映出来,因为镜面反射光的强度和颜色对表面状态非常敏感。

25°角度:该角度介于15°和45°之间,接收的光线中镜面反射光成分相对15°时减少,漫反射光成分相对增加。它可以提供一个过渡状态的测量信息,对于分析样品表面颜色在从近镜面反射到更均匀反射过程中的变化有帮助,能辅助判断样品表面的光学特性变化趋势。

45°角度:此角度下,探测器接收的光线中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的比例相对较为均衡。当样品表面的光泽度和漫反射特性都对颜色感知有重要影响时,45°角的测量能综合反映这两方面的情况。它在很多情况下与人眼观察物体颜色的角度较为接近,所以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参考价值,能较好地呈现样品的整体颜色效果。

75°角度:75°探测器主要接收的是漫反射光,此时镜面反射光的影响已经很小。这个角度更侧重于获取样品的固有颜色信息,减少了表面光泽等因素的干扰,能够突出样品本身的材质颜色特征。对于评估样品的底色、本色等非常有帮助,比如在检测塑料、陶瓷等材料颜色时,能更准确地反映材料本身的颜色一致性。

110°角度:属于逆光方向或称侧视方向,与常规观察角度差异较大。在这个角度下,探测器接收到的主要是样品表面散射到特定方向的光线,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殊光学效应产生的光线,如珠光漆中的珠光粒子对光的散射和折射等。对于具有特殊光学效果的材料,110°角测量可以揭示出这些材料在不同视角下的独特颜色变化和光学特性。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度的区别: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度在光线捕捉特性、应用场景及对样品的检测效果上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1.光线捕捉特性区别

15°角度:接近镜面反射方向,主要捕捉大量镜面反射光与少量漫反射光,对样品表面的平整度、光泽度变化极为敏感。

25°角度:介于15°和45°之间,接收的光线中镜面反射光成分相对15°时减少,漫反射光成分相对增加,可提供过渡状态的测量信息。

45°角度: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比例相对均衡,综合反映样品的颜色与表面光泽特性。

75°角度:更偏向漫反射方向,主要捕捉漫反射光,能有效减少表面光泽干扰,突出样品固有颜色。

110°角度:属于逆光方向,主要接收样品表面散射到特定方向的光线以及特殊光学效应产生的光线。

2.对样品检测效果区别

15°角度:能敏锐检测到样品表面的细微纹理、涂层不均匀等因素导致的颜色差异。

25°角度:可辅助判断样品表面颜色从近镜面反射到更均匀反射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补充颜色分析信息。

45°角度:测量结果与人眼日常观察角度较为接近,直观性强,能较好呈现样品整体颜色效果。

75°角度:更准确地反映样品材料本身的颜色特征,有助于发现不同批次样品在本色上的差异。

110°角度:帮助观察样品颜色的空间分布、表面光泽的方向性等,发现小角度下不易察觉的颜色差异。

3.应用场景区别

15°角度:常用于检测高光泽度且对表面细微颜色变化要求高的样品,如汽车金属漆的高光部分、珠宝的光泽面等。

25°角度:适用于评估一些具有中等光泽度或表面纹理不太明显的样品,如部分塑料外壳、普通光泽的油漆表面。

45°角度:在印刷、纺织、涂料等行业广泛应用,用于判断样品的基本颜色状态,如印刷品的颜色校对、纺织品的颜色验收。

75°角度:在塑料、陶瓷、纸张等行业,用于检测材料底色的一致性,以及评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颜色的稳定性,如陶瓷餐具的颜色检测。

110°角度:主要用于具有特殊光学效果的材料,如珠光漆、变色龙漆、特殊纹理的皮革等的检测。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度的联系: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度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模拟人眼观察体系的整体组成

多角度色差仪不同测量角度共同模拟人眼在不同情况下观察物体颜色的方式。人眼观察物体时会根据物体位置、光线条件等从不同角度接收光线来感知颜色,15°-110°这些测量角度涵盖了从接近镜面反射到逆光等多种观察视角,共同构成一个能模拟人眼全方位观察颜色的体系,使测量结果更符合实际视觉效果。

2.全面检测的互补关系

光泽与颜色信息互补:小角度如15°和25°能捕捉较多镜面反射光,侧重反映样品表面光泽和细微颜色变化;大角度如75°和110°主要接收漫反射光和特殊散射光,更关注样品固有颜色、颜色空间分布等信息。不同角度相互补充,可全面了解样品的光泽特性和颜色特征。

特殊效果与常规颜色互补:对于具有特殊光学效果的样品,15°附近可能观察到明显色相变化,110°能发现小角度下不易察觉的颜色差异,而45°等角度提供常规的基本颜色状态信息,不同角度配合可完整呈现样品的特殊光学效果和常规颜色表现。

3.数据上的相互关联

整体颜色评估关联:虽然每个角度测量的数据不同,但都用于评估样品的颜色特性。例如在汽车行业对金属漆的颜色检测,15°、25°、45°、75°四个角度的△E值共同用于评判色差是否合格,任何一个角度的颜色数据异常都可能影响对整体色差的判断。

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在对同一批或同一类样品进行测量时,不同角度的颜色数据变化趋势可能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样品表面颜色在不同位置或不同批次间存在差异,在小角度测量中发现颜色变深,在大角度测量中也可能呈现类似的颜色变化趋势,只是变化程度可能不同。

4.测量目的上的协同性

都是为了更准确、全面地测量和分析样品颜色。多角度色差仪的不同测量角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角度的测量结果,才能对样品颜色进行准确判断和评估,为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比如在涂料、纺织、塑料等行业,通过多个角度测量来确保产品颜色符合标准和客户需求。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400-888-5135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