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定量判断、描述和比较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色度测量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研究对象的颜色数据,对其计算分析,可得到更多信息。本文介绍了色差仪色度测量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
文物包含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和解读,可以了解和还原古人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再现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一方面,颜色信息能直接反映出文物的相关性质;另一方面,颜色差异和变化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指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颜色的判断、描述和比较主要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出结论,虽然人眼对于颜色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但是心理因素、各人眼睛颜色视觉特性的差异和观测时人的身体状况(疲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使观测结果具有主观性、不易重复。
色度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现象的主观感知规律及其客观计量方法的科学,包括颜色理论、颜色测量及计算等内容。颜色测量有时也叫色度测量,测出的量包括描述颜色特性的色度值(L*、a*、b*、C*ab、h*ab)、颜色组成(R、G、B)、人眼对颜色响应的三刺激值(X、Y、Z)和色品坐标(x、y),这些物理量可统称为色度数据。现代色度学已经发展到色貌预测阶段,对色度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后建立色貌模型(预测包括照明、背景、环境等复杂观察条件下的人类视觉系统对物体的颜色刺激的颜色知觉)和实现跨媒体颜色再现。随着色度学的发展,日益成熟的颜色理论和色度测量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文物考古中,可以有效地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获得可靠的颜色信息。
1.研究文物呈色机制和制作工艺
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文物颜色各异,可以通过色度数据对其颜色进行客观描述和比较,使结果更为可靠。文物自身的呈色特征和机制与其成分、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颜色信息定量化对于研究文物呈色机制和制作工艺起着重要作用。
2.评价文物清洗效果和保护材料的颜色稳定性
在实际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色度数据可以显示文物颜色变化情况,指导作色配色。使用适当的清洗材料和方法清洗文物,寻找合适的保护材料,合理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和保存时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物清洗材料、方法因文物类型、污染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清洗前后污染区域与未污染区域的色差大小来表示清洗程度,色差越小,清洗效果越好,一般色差小于6就可以认为清洗有效。因此,色度测量方法可以评价、比较文物清洗方法的实际效果,有助于确定合适的清洗材料和方法。同样地,这种方法可用于判断文物保护材料的颜色稳定性。
3.分析环境因素对文物色彩的影响
文物保存的寿命和保存状况,不仅与其本身性质相关,还与文物存放环境对它的作用过程有关。不同的环境作用于文物会产生一系列变化,颜色变化是较为明显的一个方面,色度测量可以便捷精确地判断颜色变化的情况。